泡沫混凝土是预制泡沫和水泥(砂)浆均匀混合、硬化的多孔材料,除具有重量轻、保温隔热、低弹性模量、大流动度等特点外,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,广泛应用于屋顶、地温及回填施工,是目前代替有机保温材料的最佳选择。目前我国发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缺乏标准方法,本文基于大量实验研究,探讨发泡混凝土的主要影响参数,建立最佳发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,为发泡混凝土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。
一、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
热传导率和强度决定了泡沫混凝土本身的性能。本配比通过确定发泡混凝土的干密度,达到控制发泡混凝土热传导率和强度的目的。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
1)按泡沫混凝土干密度要求,确定水泥及粉煤灰用量。
2)通过水泥及粉煤灰用量,确定泡沫混凝土用水量。
3)按照胶凝材料、用水量,确定水泥净浆体积。
4)通过水泥净浆体积,确定泡沫剂体积。
5)按泡沫体积、实测泡沫密度,确定泡沫质量。
6)根据泡沫质量、泡沫剂稀释倍数,确定泡沫剂的用量。在确定各物料配合比时,应注意某些材料的缓凝性,它们会对早期强度变化特别是料浆的初凝有重要影响,加量较大时可能会降低浇筑的稳定性,甚至引起塌模,因此,要控制他们的用量。任何一种设计计算,与生产实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偏差,还需要进行反复的调整,然后才能在生产中应用,并不断完善。
二、泡沫混凝土的配比图如下:
水泥:一般300KG-600KG,跟设计的容重有关系。一般屋面容重350KG,用水泥最低300KG,室内垫层容重400-600KG,用水泥350KG-550KG
粉煤灰: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40%,否则泡沫混凝土成品强度不好。
发泡剂:掺量根据各厂家性能不同掺加量不同。
C是水泥 W是水 Fo是泡沫 FA是减水剂
三、泡沫混凝土的技术参数
泡沫混凝土技术参数的选择是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重要环节。如果不合理选择技术参数,就不能经济有效地制备性能指标满足要求的泡沫混凝土。
1)干密度
干密度是发泡混凝土最重要的物性指标,是配合比设计的基础,各种材料的选择和用量是围绕干密度技术要求展开的干密度,是混凝土在105-110条件下恒重时的表观密度,简称干密度。普通混凝土一般用干燥密度来表示,但发泡混凝土受发泡剂和轻质填充剂的多孔性和吸水性的影响,干燥密度反映了发泡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理论干燥质量,包括各基本构成材料的干燥材料总量和产品中的非蒸发物总量(包括化学结合物和凝胶),在不同工序的
2)强度
发泡混凝土的强度包括抗压强度、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。大多数承重产品主要强调抗压强度,有些板材产品重点考虑抗折和抗冲击强度。各产品的设计重视哪个指标,必须根据产品的品种和技术要求来决定。在强度设计中,基于干密度,即以保证干密度为前提设计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强度值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强度以该密度等级的产品的使用性能为基准,不能以自密实混凝土为参考来过度追求高强度。为了保证发泡混凝土所需的强度,其配合强度必须大于强度基准值的3%-10%。
3)导热系数
多的泡沫混凝土作为保温材料使用,导热系数也是其主要指标。导热系数的设计以干密度为基准,一般情况下发泡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干密度相关,干密度低的导热系数也一般较低
4)水泥配比
水泥是泡沫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来源,也是首要影响因素。因为泡沫混凝土常温养护居多,且又大量掺入泡沫,过少的水泥用量会造成塌模,这就需要加大其水泥配比。但为了保证泡沫混凝土较低的干密度,就必须在满足产品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水泥配比。在一般情况下,水泥的用量要占干物料总量的70%-100%。
5)轻集料配比
轻集料的特点是孔隙率高,因而大多数吸水率亦较高,而且密度较低,故其加入量对产品的吸水率、密度影响很大,对导热率的影响也很大。
6)水料比
实际生产时,发泡混凝土可能不是水灰比,而是采用水材比。水料比是总用水量与各种干燥材料质量之比,是泡沫混凝土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。水料比不仅要满足水泥水化反应的需要,还要满足搅拌和浇筑成形的需要,浇筑容易,也不影响浇筑的稳定性。